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六尺巷的故事

點圖片可以放大喔!據《桐城縣誌》記載,清代(康熙年間)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「張英」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一道圍牆而發生了爭執,家人飛書京城,要張英運用權勢來擺平吳家。
而張英在看完家書後只回了一首詩:
       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。
       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
家人見書,主動退讓了三尺,而鄰居吳氏亦深受感動,也退讓了三尺,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一條「六尺巷」。當朝的康熙帝得知此事亦甚為讚嘆,特敇立牌坊一座以彰顯謙讓之德。這是一個「禮讓」的實例,歷史有記載,一直流傳至今。


每個人的生活環境、教育程度、思想及智慧都有所不同,但卻身處在同一個地方一起生活,偶而難免會有些許磨擦,而這些磨擦也只有彼此禮讓、體諒才能得以撫平。
若人人都能禮讓、體諒對方,那世間處處皆是天堂,若人人自私、自以為是,那將到處都是地獄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處理爭端與矛盾之時,要懂得謙恭與禮讓,以寬厚之心待人。凡事只要各自退讓一步,就能化干戈為玉帛。
然而,禮讓是一種美德,也值得您我學習效法。有些人,我們禮讓對方,對方會因感動而生感恩心進而禮尚往來,但有些人,不管我們如何禮讓他,他卻只會軟土深掘而吃人告告。
不過,先釋出善意是我們應有的風度,但若對方不但表現的沒有感覺,而且還得寸進尺,那麼一味的禮讓就只會變成縱容,所以在禮讓與縱容之間的拿捏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。

沒有留言: